争先文化形成与发展
中建三局的历史,是一部以争先文化为灵魂的发展史。在争先文化的引领下,三局人不断挑战建筑的速度、高度、跨度、体量之最,率先开展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改革,始终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、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同步伐,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、持续健康的发展。
争先,即“敢为天下先,永远争第一”。“争先”文化,源于市场需求,成于发展实践。几十年来,三局经历了出征、变革和跨越三个发展阶段,这三个阶段既得益于争先文化,又催生、丰富、升华了争先文化。
出征——催生了争先文化
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替之际,在既无行业保护,又无地方保护的情况下,三局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反应,率先从湖北出征改革开放的最前沿——深圳经济特区。1982年,三局放弃预期收益颇丰的港资工程——金城大厦项目,竞标时为“华夏第一高楼”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并一举中标。以敢为人先的精神,大胆采用在国内没有先例的大面积内外筒同步液压滑模施工技术,并在连续三次滑升失败的情况下,顶着巨大的压力,硬是在第四次试滑中取得成功,随后,三局人创造了三天一个结构层的“深圳速度”,把中国建筑水平由高层推向超高层阶段。“深圳速度”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而闻名遐迩。
《人民日报》等数十家媒体以“敢为天下先”、“永远争第一”、“中国建筑之最”、“零的突破”等醒目标题作了大量报道。“敢为天下先,永远争第一”的“争先”文化由此诞生。
在争先理念的引领下,三局确定了“主攻高大新尖”的产品定位,确立了“立足湖北、面向全国、发展特区、开拓国外”市场定位,使全局经营生产变固守型为开拓型、变依赖型为主动型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。由此较早登上了中国市场经济竞争的大舞台。
变革——丰富了争先文化
从1987年到2004年,三局通过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,开创了全方位持续发展的新时期。
1987年,三局作为全国首批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试点单位之一,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以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的综合施工管理体制改革。三局一公司珠海分公司在项目管理上尝试全额经济承包,创出了以“标价分离、过程精品、CI形象”为主要内容的“珠海经验”,在全行业得到推广。
生产关系的调整,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。三局营业额由1987年的2.4亿元,增长到2004年的112亿元,首次突破百亿大关。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在全国各地和海外闪亮登场。在时为“亚洲第一高楼”的深圳地王商业中心钢结构施工中,创造了两天半一个结构层的新“深圳速度”,将中国建筑水平从一般超高层推向了世界级摩天大楼阶段。
1993年,中建三局被国家授予首批一级资质工程承包企业;2002年,三局和一公司同时跻身首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行列,一家工程局拥有两个特级资质,这在业内凤毛麟角。
这一时期,争先文化继续在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精神动力,同时,在体制改革管理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。争先文化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。
跨越——升华了争先文化
进入新世纪,特别是2005年实施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制度后,三局靠软硬综合实力取胜市场,以承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、央视新址CCTV大楼、香港环球贸易广场三大顶尖项目为标志,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,其中营业额在2006年突破200亿元,2008年突破300亿元。截至目前,三局共获鲁班奖/国家优质工程奖80项,位居行业前列。
这一时期,三局更加注重集体领导、民主决策。构建了权责统一、运转协调、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,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和运行方式,有效保证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性。
更加注重业务结构的调整。倾力打造以建筑安装为主业,基础设施、房地产开发、钢结构制作与安装、商品混凝土和新型建材生产、海外业务和高级装饰多业并举的“1+6”产业板块。
更加注重企业的全面建设,更加注重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。以效益三局、创新三局、文明三局、法治三局、人本三局为主要内容,努力构建和谐三局。2008年被评为“全国文明单位”。
这一时期,争先文化借助其自身惯性和企业领导的自觉宣贯,在更大的范围、更多的层次发挥了作用。争先文化自身也走向成熟,第一次形成完整的书面表述,完成了由原生态文化向自觉形态文化的过渡。
|